地动仪无法记录发震时刻,更无法记录震级。因此,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来看,候风地动仪并不能记录地震,不是地震仪。 Published on:2022-07-28 08:28:04 Visited:228
地动仪小区景观铜雕
2010年11月28日,网友闫涛在微博上发帖,称"我直到昨天才知道,那个国宝级的张衡地动仪,是上世纪50年代才造出来的,王振铎(考古学家)根据古书描写的196个字,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设计并发明了这个张衡地动仪。由于选进了教材,国人都以为是东汉货色,事实上,那珠子掉不出来"。闫涛小时候可能没有好好读书,实际上当时的教科书在插图上明明白白地标明是复制品,而且写明真品已经失传。此言一出,立即在网上引发热议。截至昨天下午,该帖被转发1.5万次,评论近5000条。很多网友称,他们之前并不知道,在历史教科书中和科技馆里频繁亮相的地动仪,原来只是一个"年仅59岁"的复原模型。他们更不知道,由于存在原理性错误,这个复原模型不能正常工作,一直受到中外科学家的质疑和否定。
《后汉书》中记载的"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候风地动仪,其实早已失传。有网友称,这样的事实大大打击了人们的信心,甚至有人对"四大发明"等其他中国古代科技成果提出质疑。 在北京某初级中学教历史的韩老师说,中学历史教材里使用的,还是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图片,他们一般不会刻意向学生说明这是原物还是复原模型,"连张衡本人的画像都是后人模拟的"。韩老师说,介绍地动仪时,他们只会跟学生讲"里面有机关,发生地震就能感受到,珠子就会掉下来"。
城市铜雕通过铜雕语言表达了城市的主题,使参观者得到了更直观的教育和感悟。城市文明包括都市生态文明,这是后现代建设性文化观念。都市生态文明的生态观会很大程度地潜在影响城市公共空间铜雕的创作和审美,引导铜雕家的创作思维和设计原则。纵观世界上美丽的都市,艺术皆已融入整个生活环境的设施中,令人赏心悦目。众所周知,环境能改变人类原有的特性,不同的环境空间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都市中生活的人们渴望自然环境的洗涤,却摆脱不了城市中的嘈杂喧嚣及呆板的水泥、金属。人和自然环境严重疏离,人们的心灵活动越来越狭窄。人们探索着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并存的合理性,并由此产生环境艺术。铜雕是城市景观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时铜雕在城市景观中起到表达城市主题的作用。铜雕本身通过铜雕的形式、语言、题材等表达铜雕的主题和内涵,从而表达城市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