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进一步继承发扬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赡养父母列为儿女的义务,建立、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的敬老事业,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 Published on:2021-09-10 15:43:17 Visited:412
洗脚孝心人物雕塑[1]
洗衣服民俗小品铜雕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历来把孝与感恩视为"人伦之公理",将它作为维护社会伦理关系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并且把孝与感恩和"忠君"、"爱国"相联系,以"孝"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使孝与感恩这种调节亲子关系的道德规范扩展为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行为准则,成为社会教化的基本内容。
何为孝道: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中华民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孝道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支撑着整个名族文化的发展,也支撑着整个城市文化的发展,我们通过不同的铜雕塑传承着不同特色的民族精神文化,把民族精神文化传承下去。城市铜雕塑是表现城市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城市铜雕塑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雕塑更是一个城市精神文化的标志,谱写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历程,让城市雕塑精神与城市发展相互结合,更加能体现出城市发展的核心文化,雕塑让整个城市的文化和风景相互结合,赋予风景有特色的文化性,这是艺术的凝练,让更多的雕塑在城市中以不同的形式与场景相互结合,谱写出不同特色的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