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也有慰问耕牛的习俗,称为"献牛王"。贵州的罗甸、安龙等地的布依族,以农历四月初八为牛贺岁。这一天,让牛休息一天,让牛吃糯米饭。 Published on:2022-06-14 15:30:41 Visited:158
开荒牛农耕景观铜雕
开荒牛农耕景观铜雕
仡佬族的牛王节也称"牛神节"、"敬牛王菩萨节"、"祭牛王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那一天,人们不再让牛劳动,并用上好的糯米做两个糍粑,分别挂在两个牛角上,然后将牛牵到水边照影子,以此种方式为牛祝寿。在贵州榕江、东江一带的侗族中,每年夏天六月初六举行"洗牛节",届时春耕已结束,人们把牛牵到河边洗澡,并在牛栏旁插几根鸡毛和鸭毛,祈祷耕牛平安健壮。
丧葬在布依族的人生礼俗中,是一个比较隆重的项目,其仪式是转戛,而转戛仪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砍牛。近人董振藻在《黔中苗乘》中有这样的记载:"亲死,选牛一头或数头,亲戚朋友携鸡来祭,即绕牛而奠之(相传前亲死,分食其肉,今以牛代之)。奠毕,屠牛分食而散。"流行于云南中部、丽江山区的纳西族在丧葬时有跳耗牛的风俗。老人死后,火化取骨,主人在院内燃起火堆,来客围在四周,跳丧葬舞,领舞者唱着挽歌。歌舞毕,众人依次向骨灰跪拜。随后牵来一头牛,提起牛耳,将一碗牛奶灌进去。如果耗牛扬蹄蹦跳,即为好兆;如果不跳,再灌一碗,则认为亡灵不要此牛,就要另换一头再灌,然后捆住此牛的四蹄,请父母双全的健壮男子宰牛。通常先取牛心,再剥皮分肉,将牛心、牛肉献于骨灰袋前,称"生祭"。肉煮熟后再祭一次,称为"熟祭",祭毕埋骨入土。
城市铜雕处在一个开放的空间环境之中,与人们接触,供人们观赏,所以它又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参与性。当一件城市铜雕作品诞生时,它不仅是这座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还给这座城市带来无限生机,给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以精神的享受和满足。城市铜雕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化城市、歌颂生活、记录时代、升华环境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它将对优化城市环境空间、提高城市文明、显示社会风尚和民族个性起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