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而首上圩顶,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约191.136厘米),被称为“长人”。孔子之名“丘”来源于此的说法。唐朝司马贞认为:“圩言乌。顶音鼎。 Published on:2022-06-25 08:31:23 Visited:142
古代孔子园林景观铜雕
古代孔子园林景观铜雕
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辛苦,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思是:小的时候很穷,所以很多粗活都能做。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孔母未将墓的所在告诉孔子。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其抚养成人。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19岁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23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颜路(颜回之父)、曾点(曾参之父)、冉耕等。孔子的母亲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第二年,孔子在为母亲守丧时,季孙氏宴请士一级的人(飨士)。孔子前往,不想却被季孙氏家臣阳虎训斥并拒绝。但后世学者多怀疑此事有伪。
鲁昭公十七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鲁。郯子博学多才,20岁的孔子慕名拜见。韩愈《师说》有语:“孔子师郯子。”孔子先后“问礼于老聃,学鼓琴于师襄子,访乐于苌弘。”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名人铜雕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依然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意义,俗话说的好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古代名人铜雕头像同样具有现实的重大意义,为了方便群众瞻仰和缅怀革命先烈和为青年一代提供革命传统教育场所,名人铜雕的意义更是深远,对现代人有一种教育意义。对现代人的思想和观念都有着很深的意义。名人铜雕栩栩如生,再现一些革命事迹。让现代人更了解古代的事,对古代人流传下来的精神加以继承和发扬。我们走在城市的街道上面都会看到这些名人铜雕工艺品,主要的目的在于教育意义,提高城市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