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人方面,孔子建构了仁、义,礼、智对举的哲学范畴(“立人之道曰仁曰义”、“智崇礼卑”)。孟子高举的义旗,就是对孔子仁学的节度。 Published on:2022-06-27 09:23:02 Visited:165
教育家孔子名人景观铜雕
教育家孔子名人景观铜雕
在医国方面,《易经》强调“王用三驱”的厚生、博爱思想;强调“方其正也,直其义也”的公平、正义思想;强调一言九鼎的诚实、守信思想;强调“天道下济而光明”、“天下文明”、“万国咸宁”等文明、和谐思想,强调“革取故也”,“鼎取新也”的革故、鼎新思想;强调人道、人文的民主和“革命”思想(《彖·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即民可以做主革去怙恶不逡帝王之命)。《易传》提出了著名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著名命题。按照继善成性的性善论这一法治的人文起点,《易传》诠释六十四卦,竟有十一卦讲到法治问题:如在立法环节要“明罚敕法”,在执法环节要“明慎用刑”,要“赦过宥罪”、“议狱缓死”等,强调“刑罚清而民服”!
这一切都是孔子在帛书易《要》篇所说的“观其德义”的成果。李学勤先生一再强调:孔子所观“德义”绝不是我们今天的伦理道德层面所讲的德义,它是哲学范畴。这个德义,用《童子问易》的话说就是孔子建构的“德道”:即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文明、和谐,革故、鼎新,民主、法治之道。这些业已成为我们树立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石。《童子问易》指出:“内圣外王”思想绝不是儒家真传。”这种由道家庄子提出,宋儒导入,清儒发阐,现代新儒家精心进行体系建构的所谓“王道”思想,是宣扬帝王将相的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反人道的思想,是鼓吹人治,反对法治的思想。中华思想的精髓是来自于易经的德道。
铜雕艺术博大精深,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可以说铜雕的艺术穿越了整个文明的发展史,在这个铜雕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铜雕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城市铜雕作为文化的构成部分,所表现的城市艺术表现了这个城市、这个地区的文化水准和精神风貌。城市中的优秀城雕作品以永久性的可视形象使每个进入所在环境的人都沉浸在浓重的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城市艺术气息和城市的脉搏。城市铜雕还记载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和文明,不同年代的铜雕记载不同的时期,看不同时代的铜雕就像读不同年代的教科书,每个时代都给人以不同的思考和借鉴。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与历史背景,城市铜雕则是以其铜雕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其所在城市及所在环境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