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人的驾驭水平处于中级阶段,这时的人已经熟练掌握与马体重心配合的各种方法,通过各条扶助路径(手-勒-马口,腿脚骑坐)发出的资讯指令明确一致。 Published on:2022-07-16 10:29:10 Visited:180
古典人物骑马景观铜雕
古典人物骑马景观铜雕
骑马人的驾驭水平进入高级阶段,这时的人已经不再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考虑重心配合或者扶助资讯传递的技术细节上,他们更加重视的是所要传递给马的指令内容是什么。也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人马关系,不同的风格流派和个人特点。
在驾驭水平的高级阶段,骑手超越消极的重心配合,主动在一定范围之内改变自己的身体重心,以便在马背上获得更大的自由度,以马体重心为轴心的活动范围越大,表明骑术技巧越高,反之,则低。先前的人马骑乘配合程度是:人发生指令--马接收并将其转换为互作--人用自己的动作配合跟进,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人马合作的运动。在高级阶段上,人的指令和动作配合往往是一步到位地同时做出来,马在接收指令后,反而要去用自己的动作配合人的重心。当然,这还需要一个双方心理认同(合一)的"点"作为前提条件。例如,蒙古草原上的人们在放牧马群时会随时套住放养在群中的熟骑马与自己正在骑乘的马换乘。能够采取此类行动的骑手必定是套马手--高手;能够配合人套住它的马也必定是训练有素的良马--杆子马。当套马手决定换乘之后,他就会将手中的套马杆向前伸出,指向要套的马匹,杆子马则奋力急驰按照套马杆的指向追上前马让套马手套住。这时人马之间一系列的默契配合当然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此外,套住前马之后,供人骑乘的负担也就随之转移过去,后马则可以散逸在群中自由吃草。这是杆子马所能预知的结果,也是他在此前与人行动合一的心理认同点。
中华的铜雕文化历史悠久,一旦确定了取向,艺术的发展便有道可循,人物铜雕文化主要是通过铜雕作品展示出来的,作品中的细节,都是体现艺术的一方面,传统的铜雕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好的方面吸取过来,把传统的产品打造成符合现代潮流的铜雕作品,其中本质的东西没什么改变,改变的是其中的理念和思想。铜雕工艺品、艺术铜雕等等,都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同的艺术风格背后其实是一种社会意识和主流价值博弈的结果。在古代,艺术工匠只有较低的社会地位,缺乏艺术创作上的话语权。这样的结果便造就了铜雕作品中的艺术内涵表达较多的依赖于社会主流艺术。也因为这样,不同时期的铜雕作品总是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所幸的是,在现代文明蓬勃发展的今天,公众的社会艺术感知力和艺术家们的创作自由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一个高度,并且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这,也才符合社会意识发展的主流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