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以来中外很多人为复原张衡地动议做了很多努力,在历史文献中新发掘出了一些关于张衡和他的地动仪的文字记载。 Published on:2022-07-28 08:16:32 Visited:235
地动仪校园景观铜雕
【晋】袁宏(328年-376年)的《后汉纪·顺帝纪》记载候风地动仪:"衡作地动仪,以铜为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合盖充隆,饰以山龟鸟兽。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蟾蜍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樽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地动摇樽,所从来龙机发则吐丸,蟾蜍张口受之。丸声震扬,伺音觉知,即有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合契若神,自此之后,地动史官注记,记所从方起。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西晋】司马彪(XX--306年)《续汉书》记载候风地动仪:"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密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对于三个记载候风地动仪的史书,《后汉纪》比《后汉书》早约69年,《续汉书》比《后汉书》早约139年,从记载的原始性看,《续汉书》优于《后汉纪》,《后汉纪》又优于《后汉书》。
城市铜雕,是指在城市城市中呈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以及在城市之中所展示出来的文化。城市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种含有文化与审美意味的艺术性活动。所谓城市文化,主要指在城市举行的以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的文化艺术活动。城市和文化应该是互为一体,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内涵,城市给文化提供了舞台和空间,文化给城市提升了人气和品位。“城市文化”体现着城市显著的特征——“文化、人群与活动”。“城市文化”作为一个名词来讲是新时代的产物,即便是在权威的辞书——《辞海》中也难觅它的踪影,但若作为一种现象来讲,城市文化又有着十分悠远的历史。不过,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文化”与过去已有了很大区别。确切地讲,城市文化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城市建筑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城市上开展的文艺、讲演、科普、医疗、体育、庆典等活动体现出的文化,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文化就是专指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