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牛对人类的生产活动极为重要,这一点也可通过其文化影响看出来。在许多神话故事中都可以见到家牛的身影,某些神话还把牛作为世界或人类的起源。 Published on:2022-09-14 11:54:02 Visited:369
镜面牛不锈钢景观雕塑
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先"鞭"而后"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的组成部分。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周礼·月令》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唐、宋两代最兴盛,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康熙《济南府志·岁时》记载:"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作五辛盘,俗名春盘,饮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诸戏剧,结彩为春楼,而市衢小儿,着彩衣,戴鬼面,往来跳舞,亦古人乡傩之遗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为小春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人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浙江境内迎春牛的特点是,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即叩头,拜完,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然后将抢得的春牛泥带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不锈钢雕塑从80年代进入了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时代,后现代主义的不锈钢雕塑更是很难分辨各种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一切都变得无法确定。不锈钢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在人类还处于旧石器时代时,就出现了原始石雕、骨雕等。不锈钢雕塑是一种相对永久性的艺术,古代许多过历史长河的冲刷已荡然无存,历代的不锈钢雕塑遗产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人类形象的历史。传统的观念认为不锈钢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通过不锈钢雕塑诉诸视觉的空间形象来反映现实,因而被认为是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