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是一种中国民间歌舞体裁。采茶倾注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丰富精神生活积极作用。 Published on:2020-12-30 14:18:37 Visited:1015
采茶叶人物铜雕
采青茶民俗人物铜雕
通常为1男1女,或1男2女,后发展为数人至十数人的集体歌舞。表演者身着彩服,腰系彩带,男的手拿钱尺(鞭)以做扁担、 锄头、 撑船杆等道具,女的手拿花扇,以做竹篮、雨伞或盛茶器具,或纸糊的各种灯具,载歌载舞。表演内容为种茶的全部过程,如《桂南采茶》中有"恭荣、参拜",预祝茶叶丰收;"十二月采茶"、"摘茶"、"炒茶"、"卖茶"等,表现从种茶到采摘加工等过程。《浙江采茶》还包括"花采茶"、"顺采茶"、"倒采茶"、"揉茶"、"盘茶"、"贩茶"等。有的地区在表演过程中,穿插演唱与茶无关的小调,所唱的曲调和数量,视采茶表演的时间和内容而定,一般为2--4首;亦有加入民间传说故事。
"采茶"本为中国南方一种茶农的生产活动,采者多为手巧的村姑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这种富于诗意和艺术形象的劳动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中国一种民间的歌舞体裁,流行于我国南方产茶区,用于表现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最早见于明王骥德《曲律》(1624年初版),云:"至北之滥,流而为《粉红莲》、《银纽丝》、《打枣杆》;南之滥,流而为吴之《山歌》,越之《采茶》诸小曲,不啻郑声,然各有其致。"至清代采茶的发展更趋完整。清李调元《粤东笔记》中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十二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明?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这说明采茶早在17世纪时已盛行于南方诸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为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农村中更广为流传,并经加工整理,搬上了舞台,如福建龙岩的《采茶灯》、云南的《十大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