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 Published on:2021-08-05 14:20:20 Visited:302
林则徐人物雕塑,古代名人铜雕 (3)
林则徐铜雕 (3)
千古未遇的西方资本主义强敌入侵, 促使林则徐“ 最先从封建的闭关自守的昏睡状态中觉醒,以全新的态度睁眼看世界” 。林则徐赴广州主持禁烟后,在与侵略者斗争的实践中意识到自己对西方知识的贫乏、国人对王朝之外世界的无知,他急于改变“沿海文武大员并不谙诸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来历” 的状况,于是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收集外文报刊、书籍进行翻译,以求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加深朝廷、国人对“西洋”的了解。通过分析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
他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提出为了改变军事技术的落后状态应该制炮造船的意见;他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参考消息”;为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较为系统的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适应当时对敌斗争和对外交涉的需要,着人迅速编译了《国际法》,这在中国国际法学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它标志着西方国际法著作开始正式传入中国,,标志着近代国际法开始在我国应用于对外交涉,标志着中国近代国际法学史的开端。从理论上说,林则徐是中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中国近代外交事业的先行者、中国国际法学的开山者。
铜雕艺术是我国最古老的雕刻艺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我国的铜雕雕刻艺术史上划过浓重的一笔,是夏商周时期权利的象征,是权贵的象征,青铜应用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铜雕艺术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发展,并且为我国现代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为城市的发展增添更多亮点。铜雕因其具有花钱少、效果好等优点,在当今社会被广泛应用在城市的装饰中,是不可或缺的雕刻装饰,其作品具有古雅与现代融会统一的特点,即展现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尽情的展现现代社会的风采,为城市美化增添了铜雕独特的亮点。伴随着铜雕的发展,城市不锈钢雕塑也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一起为城市的美化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