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Published on:2021-08-24 16:51:13 Visited:346
李时珍铜雕 (17)
李时珍铜雕 (20)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象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象萆薢,有的说它象拔葜,有的又说它象贯众,说法很不一致。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初稿,时年61岁。以后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去世。万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铜雕艺术是我国最古老的雕刻艺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我国的铜雕雕刻艺术史上划过浓重的一笔,是夏商周时期权利的象征,是权贵的象征,青铜应用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铜雕艺术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发展,并且为我国现代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为城市的发展增添更多亮点。铜雕因其具有花钱少、效果好等优点,在当今社会被广泛应用在城市的装饰中,是不可或缺的雕刻装饰,其作品具有古雅与现代融会统一的特点,即展现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尽情的展现现代社会的风采,为城市美化增添了铜雕独特的亮点。伴随着铜雕的发展,城市不锈钢雕塑也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一起为城市的美化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