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文化的时代进步。我国渔文化溶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内涵迅速膨胀、功能更为显著、交流日益频繁,形成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经济社会效益逐渐增长。 Published on:2021-09-02 14:12:05 Visited:200
渔夫捕鱼民俗铜雕 (3)
渔夫捕鱼民俗铜雕 (4)
教化功能
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通过智慧的启迪、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情感的诱导等,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燧人氏教人捕鱼、伏羲氏教人结网,舜“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吕尚受封齐后兴渔之利、使齐成为大国,范蠡著作《养鱼经》、开创世界渔书之先河。里革“断罟匡君”之忠、“羊续悬鱼”之廉、王祥“卧冰求鲤”之孝、庄子“濠梁观鱼”之乐等等,均以熏陶、濡染、启迪、激励等方式,发挥其教化之功能。
认知功能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曰“钓而不网”,周代渔人置柴木于水中、诱鱼栖息围而捕取的渔法,是今日人工鱼礁的雏型;汉人渔人置木制红鱼于水中、引鱼上钩,成为后世拟饵钓之先导;东晋渔人以长木击板、惊吓鱼类入网的“鸣 ”,成为后来的声诱渔法;东海渔民以绳编连植于滩涂的竹子、捕获退潮时被竹枝所阻鱼类的“沪”渔法,成了大上海的简称。我国周代关于禁渔期、禁止毒鱼和密网捕鱼等规定,正是现行《渔业法》对渔具、渔法的限制。
铜雕文化的发展可传承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式。艺术是一种比较高尚的境界,铜雕文化经过历代的沧桑,成为现代的中华民族的铜雕文化,对后一代的影响挺深远的,铜工艺品的展示,就足足证明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铜雕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跟着时代的进步在发展的,铜雕文化的发展历程同样见证了中华名族文化的发展。雕塑工艺品、艺术雕塑等等,都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