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Published on:2021-09-07 09:27:52 Visited:360
老子骑牛西行雕塑,广场景观铜雕 (2)
老子骑牛西行雕塑,广场景观铜雕 (4)[1]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楚简《老子》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此外,《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人们对城市景观,环境艺术的认识和要求逐渐提高,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在城市街头看到一些民俗雕塑小品,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传统民俗,看上去很是有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发展,雕塑的出现使得街头看上去更加有生活气息,充实了街头文化。 雕塑艺术是依附于特定环境之中,雕塑是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同时,没有建筑的存在,雕塑变得孤立空虚,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在根基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化挖掘,采取古法新意或者古意新法的实施原则,这样对整个建筑的审美,文化内涵,形式语言,整体风格有着重要意义。 现代人物是大型人物雕塑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现代中把名人及有代表意义的人物以雕塑的手法表现出来,一方面有教育意义,一方面也是现代人物雕塑艺术的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