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总有标志性的城市铜雕,那这些城市铜雕装饰着我们的生活,美化着城市环境,城市铜雕是艺术表现,更是精神诉求。 Published on:2021-09-10 16:16:40 Visited:268
消防人物铜雕 (2)[1]
消防人员铜雕
面对防范和处理火灾,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法家和史家,一向十分看重。 春秋早期在齐国任宰相,并使齐国富强起来,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一位"霸主"的政治家管仲,他就把消防作为关系国家贫富的五件大事之一,提出了"修火宪"的主张。春秋晚期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他所作的《春秋》及其后世门人所撰的《左传》,记载了火灾23次,数量之多,居所记各类灾害的前列,开了国史记载火灾的先河。尤其难得的是对宋国、郑国和鲁国防范和治理火灾所采取的消防措施予以详加记述,并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此,都反应了儒家对防范和治理火灾的重视。 战国时的思想家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注重实践,在《墨子》一书中,不仅包含着力学、光学、声学许多科学原理,而且在防范和治理火灾方面,也有许多独到的主张。
他在《备城门》、《杂守》、《迎敌词》等篇中提出许多防火技术措施,既在设置、建造的具体要求,又有明确的数字规定,可以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消防技术规范的萌芽。 黄帝时代的《李经》,是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典。到战国时的法家李悝,集各国法之大成,著成《法经》,已经把防范和治理火灾的内容列入"法"的条文。《法经》虽然全文已佚,仅存六篇目录,但这一点则可从以《法经》为蓝本的后世成文法典《唐律疏议》中得到证明。 我们祖先在同火灾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种经验的科学概括最早见于《周易》:"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东汉史学家荀悦在《申鉴。杂言》中进一步明确提出:"防为上,救次之,诫为下"的"防患于未然"的思想。
城市铜雕所具有的文化性、精神性的内涵,是一般景观物无法取代的,它不是公共空间中的一个空洞的景观物,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装饰概念,而是具有人文性、文化性并与城市中的人们同呼吸、共命运的具有生命的载体与标志。在城市中,城市铜雕作为供人欣赏和直接体验的公共艺术作品,要考虑到受众主体的文化层次和审美诉求,所以城市铜雕的表现内容应该不拘一格,兼容并蓄。现代铜雕作品要想不断的发展、进步,就要在吸取传统铜雕艺术优秀文化底蕴与制作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大胆创新,尤其是在产品的设计上不仅要符合人们的审美观,还要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独特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