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日本侵略者仍以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巩固其占领区为主,并且加紧对国民党军的诱降活动,大力扩充伪军,以便腾出更多兵力用于太平洋战场。 Published on:2022-07-06 10:01:41 Visited:146
八路军人物景观城市铜雕
八路军人物景观城市铜雕
1944年,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进一步展开局部反攻。经过春、夏、秋、冬季4次大规模攻势作战,共歼灭日伪军20余万人,收复县城16座和大片国土。八路军在内线开展攻势作战的同时,以一部兵力转入外线作战,向河南和湘粤赣边进军,开辟中原和华南的反攻基地。至1945年4月,进军河南的部队,扩大了豫东抗日根据地,开辟了豫西抗日根据地,成立了河南行政公署和军区。1944年11月,第120师第359旅主力组成的南下支队由延安出发挺进湘粤边,至1945年6月,在开辟湘鄂赣边抗日根据地后继续南下,8月到达湘粤边地区。由于日本投降和遭到国民党军的围攻,南下支队北返到鄂豫皖边区与新四军第5师会合。
八路军在1944年局部反攻中,部队迅速发展到47万余人。为适应部队发展和准备全面反攻的需要,八路军从10月起,首先以反对军阀主义、改善官兵关系为中心,展开政治整训和尊干爱兵活动;尔后,又进行了以射击、投弹、刺杀三大技术为主,以游击战和攻坚战战术为辅的军事整训。1945年,八路军为执行毛泽东提出的“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战略任务,向日伪军发起更加猛烈的春、夏季攻势,共歼灭日伪军10万余人,收复县城50余座。
城市铜雕还记载了不同年代的前史和文明,不同年代的铜雕记载不同的时期,看不同年代的铜雕就像读不同年代的教科书,每个年代都给人以不同的考虑和借鉴。每个城市都有其本身的文明与前史背景,城市铜雕则是以其铜雕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其地点城市及地点环境的特征。
城市铜雕所具有的文化性、精神性的内涵是一般景观物无法取代的,它不是公共空间中的一个空洞的景观物,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装饰概念,而是具有人文性、文化性并与城市中的人们同呼吸、共命运的具有生命的载体与标志。在城市中,城市铜雕作为供人欣赏和直接体验的公共艺术作品,要考虑到受众主体的文化层次和审美诉求,所以城市铜雕的表现内容应该不拘一格,兼容并蓄。现代铜雕作品要想不断的发展、进步,就要在吸取传统铜雕艺术优秀文化底蕴与制作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大胆创新,尤其是在产品的设计上不仅要符合人们的审美观,还要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独特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