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31岁的鲁迅受蔡元培之邀,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袁世凯做大总统后,随政府搬到北京,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1科科长、教育部佥事。 Published on:2022-07-20 16:14:31 Visited:179
教育家鲁迅胸像别墅铜雕
教育家鲁迅胸像别墅铜雕
1918年,37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中国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他还生动地塑造了阿Q形象,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1924年,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创办同人周刊《语丝》。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访紫禁城,北京方面安排鲁迅与泰戈尔会见且合照。当时中国文坛对于泰戈尔访华的评价趋于两极化,鲁迅将其访华评价为“做了一瓶香水”。
鲁迅共做了14年的中华民国政府公务员,级别是荐任,机关是教育部,单位是社会教育司(司长是夏曾佑),历任第1科科长和佥事(辅助司长的高级幕僚)。主要的业绩有:担任国语统一会教育部代表,协调制定注音字母(与马裕藻、朱希祖、许寿裳、钱稻孙共同提议并执笔文案“统一读音,不过改良反切,故以合于双声叠韵的简笔汉字最为适用”);与钱稻孙、许寿裳2位科长合作中华民国国徽设计案,执笔《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说明书全文详见2005年版《鲁迅全集》);并设计了当时北京大学的校徽,系“北大”二字的美术字体;分管图书情报(图书资讯)业务:督导京师图书馆(后来的北京图书馆,现在的中国国家图书馆)等。直到被教育部时任署总长章士钊免职为止。
城市铜雕逐渐的在城市美化中站稳脚步,大街小巷都被各种各样的铜雕充斥着,有大型的抽象铜雕,同时也有可爱的小动物铜雕,形态各异充分的表达着铜雕的艺术概念。景观铜雕制作环境景观设计手法之一,在地产行业中有许多环境景观主体就是景观铜雕,并且用景观铜雕来定名这个环境。许多好的景观铜雕成为城市标志和象征的载体,既可以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又可作为该民族文化积累的产物。铜雕述说着民族发展的历史,凝聚着民族的精神和传统,代表着每一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反映着自古至今,人们的无限追求与执着信仰,展现价值观念及审美情趣。景观铜雕建设不仅仅是针对物理空间的简单改建,更是一种精神投射下的社会行为。公共艺术渗透进日常生活场景之中,给人们留存城市文化意象,形成认知意象,并通过物化的精神场所和精神意象引导大众关注自己的城市和生活。城市公共艺术不仅要让公众“观”,更要达到“讲”,从而让人们用心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