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Published on:2021-08-29 15:15:05 Visited:159
陶行知人物铜雕 (1)
陶行知人物铜雕 (4)
陶行知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之聘,提前回国,在南京高师主讲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史、教育心理等。1918年3月,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5月,南京高师成立教育专修科,任教育科主任。1919年,与刘伯明等组织南京学界联合会筹备会,同年当选为会长;作为南京高师代表参与新教育改进社、《新教育》月刊。1919年2月,发表《教学合一》,同年在南京高师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不久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4月,发表《第一流的教育家》,率先提出创造精神的教育思想。1920年夏,在南高师举办第一次暑期学校,为中国高等学校开办暑期学校之始。1921年,参加组织实际教育调查社;11月,从事全国教育联合会“中国新学制”起草工作。
1922年2月,陶行知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同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机关刊物《新教育》主编,并发表《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评学制草案标准》、《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1923年7月,致函国立东南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于1921年改为国立东南大学)代理校长刘伯明,辞别东南大学,专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参与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被安徽旅宁同乡会、同学会所办南京安徽公学推为校长。先后谢绝被聘任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8年改为国立武汉大学)校长、金陵大学校长的邀请,专事中华教育改进社工作及促进平民教育运动。1926年,在其创办的明陵小学召开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次乡村教育联合研究会上,宣读《我们的信条》,提倡“生活教育”。1927年,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晓庄师范。
广场铜雕制作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构成部分,代表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文化水准和精神风貌,它不仅能传达出美好的视觉形象,更彰显出城市的文化、品格和历史的文脉,同时也构成了一种高雅的艺术环境,使生活于城市中的人们能够沉浸在浓重的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城市的脉搏和艺术气息。时代发展到今天,铜雕已成为城市文化和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内容。广场是一个城市的眼睛,那么通过这个特殊的眼睛,我们可以找到这个城市的灵魂,可以发现这个城市彰显的个性,而使广场具有这种特质的正是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是指在城市广场中呈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以及在广场之中所展示出来的文化。广场文化中体现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广场建筑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品位的广场建筑、铜雕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广场上开展的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