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 Published on:2022-08-19 11:49:32 Visited:399
葛洪胸像人物景观铜雕
葛洪出身江南士族,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13岁时丧父,家境渐贫,以砍柴所得,换回纸笔,在劳作之余抄书学习,常至深夜。乡人因而称其为抱朴之士,他遂以“抱朴子”为号。性格内向,不善交游,只闭门读书,涉猎甚广。葛玄曾师从炼丹家左慈学道,号葛仙公,以炼丹秘术传于弟子郑隐。葛洪约16岁时拜郑为师,因潜心向学,深得郑隐器重。郑隐的神仙、遁世思想对葛洪一生影响很大,自此有意归隐山林炼丹修道、著书立说。
晋永兴元年(304)葛洪加入吴兴太守顾秘的军队,任将兵都尉,与石冰的农民起义军作战有功,被封为“伏波将军”。次年辞官往洛阳搜寻炼丹制药之书,但因陈敏盘据江东作乱,归途断绝,遂流落在徐、豫、荆、襄、江、广诸州之间。后葛洪绝弃世务,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性,修习玄静。继而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以女儿鲍姑许配。建兴二年(314),葛洪返回家乡,隐居深山继续从事《抱朴子》的创作。东晋开国,朝廷念其旧功,赐爵关内侯,食句容二百邑。咸和(326—334)初,司徒王导召葛洪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
咸和二年(327),葛洪听闻交趾出产丹砂,自行请求出任勾漏(今广西北流县)令。赴任途经广州,刺史邓岳表示愿供他原料在罗浮山炼丹,葛洪遂决定中止赴任的行程,从此隐居于罗浮山。他在朱明洞前建南庵,修行炼丹,著书讲学。因从学者日众,又增建东西北三庵(东庵九天观、西庵黄龙观、北庵酥醪观)。卒于东晋兴宁元年(363年),享年81岁。
城市铜雕体现了城市的文化和品味。城市铜雕记载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和文明,看不同时代的铜雕就像读不同年代的教科书。铜雕如凝固的画、立体的故事、浓缩的精神,记录着岁月的风云变幻,记载着时代的喜怒哀乐。城市里的铜雕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故事,展示着一种文化,又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给城市增添了美的色彩。立于城市公共场所中的铜雕作品,它在高楼林立道路纵横的城市中,起到缓解因建筑物集中而带来的拥挤、呆板、单一的现象,有时也可在空旷的场地上起到增加平衡的作用,它不仅仅只是个铜雕,还承载着它应有的功能性以及一个地段的文化气息,城市铜雕令人眼睛一亮,给人一种美感,充满想象,充满活力。城市铜雕被称为城市的“读城名片”。城市铜雕更是点缀我们“诗意栖居”之城靓丽风景线的神来之笔,一座座造型别致的铜雕落户公园绿地,为城市增加了诸多文化底蕴许多独特风韵。城市铜雕作为城市文明的象征,在提高市民的审美意识的同时,也向外来游客反映城市的公益属性和地域文化。